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560余万辆,机动车驾驶人900余万人,人车路矛盾日益激化。在传统的运动式、战役式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 出现反弹,甚至“边整边乱”的问题时,北京交管部门探索从群众反映最强烈、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入手,逐步触及违法群体庞大的“涉众型”违法行 为,通过“疗痼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第一战役:严厉查处群众反映强烈、危害严重的违法行为
“每天晚上的大货车抢行,直行道抢红灯左转弯,闯禁行,号牌污损,放大号牌不清晰,多少项交通违法行为……”网民“曾经晨睡0903”说。有人批评,入夜后的北京环路上,大货车已经是“无政府”状态。
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共发生涉及大货车的交通事故523起,导致581人受伤、274人死亡。
在北京交管部门收到的举报中,与大货车违法并列“举报排行榜”榜首的,还有机动车遮挡号牌行为。
“常遇到用名片、光盘、信封挡着号牌的车,超速、走应急车道、随意停车、直行线上拐弯,一路横冲直撞。”司机崔先生很无奈。
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局长孙钫说:“从表面看,大货车占全部机动车保有量的比例不大,敢于遮挡号牌的车也只是少数,但必须认识到,这些行为已经威胁到公共安全。”
2014年伊始,北京市公安交管局高调启动针对机动车涉牌、禁限车辆违法上路,和货车交通违法的代号“一号”和“二号”两个专项行动,并贯穿全年。
几乎是一夜之间,在长安街沿线,在北京城区的重点路口,执勤的交警明显增加,每到红灯时,便走进等候通行的车辆中,仔细地观察着每辆车的牌照;技术部门提高电子监控设备的识别能力,实现对涉牌车辆的自动比对、自动报警,第一时间通知路面警力布控查缉。
交管部门与刑侦部门成立涉牌案件侦查受理部门,通过对重复补牌等特定车辆和套牌高发号段、假车牌制造工艺等的定期分析,连续查获制造、销售假牌照的犯罪团伙。
北京的各大工地“遭遇”了交管、市政市容、城管等部门的联合“堵门”:工地门前被安装监控设备、执法部门随时上门检查,不但所有运输车辆要逐一检查,存在超载、遗撒等问题的货车在接受交管部门处罚后,还要被移交到城管、市政等部门连续执法以提高违法成本。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一旦使用存在严重问题的货车,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施工资质,甚至不能再在京参与招投标。
“夜里大货车确实是少多了,也基本看不见原来那样横冲直撞的。”“挡车牌的和没牌子的车现在不常见了。”经过一年的整顿后,2015年1月,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北京出租司机,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第二战役:打破“法不责众”惯性思维 直面“涉众型”交通违法
拥堵的路上,一众排着队缓缓前行的车辆中,突然有一辆驶上应急车道绝尘而去,很快,第二辆、第三辆……应急车道从畅通最终像其他车道一样被死死堵住;高峰时段的路口,数十辆电动自行车、三轮车不管红灯信号冲进路口,顿时引起一片混乱。
类似的场面,北京每天都在上演,在这些乱象的背后则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据统计,2014年1至7月,仅北京就发生涉及两轮摩托车、电动(燃油)三轮车的交通死亡事故70起,致78人死亡。
“社会管理领域的‘破窗效应’在城市交通管理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副局长刘恕说,长期以来“法不责众”的思维更是让“破 窗”后的追随者甚众,而由此带来的路口通行能力下降、交通事故频发,以及城市应急救援车辆无法发挥作用等问题更加剧公众对城市交通管理的不满。
北京交管部门决定,触动“涉众型”交通违法这个“马蜂窝”,首先对燃油两轮摩托车、电动(燃油)三轮车违法上路和机动车违法占用应急车道、公交车道、不系安全带等违法行为“开刀”。
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副局长李少明说,交管部门希望用严格的执法,明确法律的底线,但同时,也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例如对于摩托车、三轮车违法上路的行为,交管部门采取先宣传再执法的策略,并针对群众“市场上可以卖凭什么不让我开”的质疑,坚决查处非法销售、改装行为。
经过一个月的宣传,群众的不同声音小了,交管部门随即展开严格的执法行动,截至2014年12月,共依法处罚二、三轮车违法3.4万余起,扣留违法车辆2.7万辆,并对经过整治后出现反弹的区域展开“回头看”攻坚行动。
道路交通秩序好转,换来了群众的支持,据统计,85%的北京市民对此次整治行动表示支持。
而对于机动车违法驶入应急车道、公交专用道,和驾乘人员不系安全带这集中损害公共利益、威胁自身和他人安全的违法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认为 “毋庸赘言”,必须上手就严肃处理:密集增设违法监测设备、全警执法、对多次违法人员曝光……短短两个月,北京共查处此类违法行为21万余起,违法现象明 显减少,驾驶员使用安全带比例明显上升。
用“法治、创新、智慧”建设安全、文明的“城市交通文化”
经过一年的整治行动,北京的交通事故明显下降,秩序有所好转;但以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四大行动仅仅是完成了首都交通管理的初级任务,真正实现交通的安全、文明,仍是一项系统化、长期的社会管理工程。
“每个交通参与者必须明白,‘安全’是自己的事,不是做给交警看、做给探头看的。”刘恕说。
李少明介绍:“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思路,用更主动的态度、更灵活的形式和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做宣传工作。”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地区,51岁的东外大队安监民警于家骥的交通安全培训中心已经运行了十几年。在这个中心里,全国32起典型事故被用模型 做成了“转盘式模拟现场”,观看者可以全方位了解事故发生的过程;“酒后反应测试车”能让驾驶者直观感受饮酒后驾车反应速度的变化。像这样的培训基地已经 遍布北京市各区县。
每周,来自不同学校、幼儿园的孩子们会来到北京市交管局办公大楼,由3位女民警为孩子们进行交通安全法规、常识的初期教育,交警们希望能让孩子从小养成安全文明的出行习惯,并影响他们的家长。
在这一年中,像这样的“小手拉大手”课堂,也已经走进各区县的交通支大队。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交通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是促进道路交通活动文明、有序、科学、高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首都交管 部门正在着力进行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在提高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和交通法制意识的同时,起到预防交通事故,减少交通违法的效果,这也为交管部门开展各项公安 交管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文化观念基础。”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政委王立说。
在2015年,北京交管部门确定了“法治、创新、智慧”三个关键词:
——严格依法执法,提高执法素质和水平。此前,北京交管部门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全员上路、全警执法、全责考核,业务部门坐办公室的民警到路面上来,要能够胜任路面管理和执法,这实际上就是对民警法律业务水平的一次普遍检验和提升。
——根据实际需要创新警务模式,让管理更加“接地气”。目前,北京交管部门参照社区民警的模式,推行“一区一警”的警务机制,交通民警将驻 进街道、乡镇,承担排查下去车辆、道路、单位等基础信息,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动态排查治理交通安全风险隐患,协调相关部门整治交通堵点、乱点等多重职 责。
2015年,北京交管部门还将推进路口组织、信号配时、交通语言、静态停车、道路微循环等方面的建设工程,缓解交通拥堵。
——集思广益,多元化探索北京交通问题的解决之道。在2014年的整治行动中,北京警方探索交管、刑侦、巡警、治安、人口等警种和城管等多 部门打破界限,共同参与交通乱象整治的新型警务模式,通过不同部门和警种不同的视角、理念,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在打击涉牌违法等行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 果。据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不但将持续下去,在协作的领域和方式等方面还将延伸。
同时,包含微博、微信、手机WAP网站在内的“北京交警”官方新媒体平台已经形成,在宣传交通法规、安全常识的同时,更承担了吸纳群众意见、建议,沟通警民关系的重要作用。
对于医生来说,“上工治未病”。“我们希望在交通乱象产生前,就把滋生乱象的土壤、环境铲除掉。”孙钫说。